发布时间:2023-04-05浏览次数:459
中新网12月6日电(中新财经记者 吴家驹)松下是全球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,也是中国消费者非常熟悉的家电品牌。近日,松下电器(中国)有限公司总裁赵炳弟接受中新财经采访时表示,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之一,几十年来,松下与中国一路同行。
“我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努力者、贡献者、受益者”
“松下集团的中国事业始于1978年,我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努力者、贡献者,同时也是受益者。 ”
赵炳弟表示,45年来,中国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,为公平、透明、公开的市场化运作,创造了非常好的空间,对此松下有切身体会。
他表示,松下在中国目前有64家法人平台,近5万名员工。松下每年在中国市场的产值,超过1280亿人民币,占松下全球产值的27%。这足以证明,中国对于松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市场。
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,松下的家电就受到了不少中国消费者的欢迎。
在赵炳弟看来,松下在中国市场取得的成功,一方面要归功于,松下作为一家以家电起家的百年老店,在家电上拥有的良好积累和基因。
同时,赵炳弟表示,松下始终秉承着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所提出的“企业是社会公器”的经营理念。在赵炳弟看来,按照中国国家、社会和老百姓的需求,把松下的能力,融入中国的国策和发展趋势,与中国进行合拍发展,是松下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。
“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中国市场好的做法”
2019年4月,松下集团成立了“中国事务在中国决策”的区域性事业公司:松下电器(中国)东北亚公司,并将总部设在了北京。
赵炳弟表示,松下作为一家采用事业部制的企业,在日本以外成立事业公司,由日本总部进行决策,转变成由现场来进行决策,这是松下百年多历史中的第一次,体现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。
他说,松下电器(中国)东北亚公司的成立,使得松下能够最近距离、最前线化地进行分析和决策。该公司成立后,松下借鉴中国本土的发展速度、成本意识和创新模式,与战略合作伙伴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和合作,使得松下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更加丰富,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,对社会贡献的机会和能力不断加强。
赵炳弟表示,松下电器(中国)东北亚公司成立四年以来,在中国做了很多实践,很多产品在中国首发。同时,该公司围绕成本降低,按照客户需求,打造出新的产品,形成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。
“中国市场好的做法,不光在中国国内进行应用,同时也在日本,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推广。”
“中国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商机”
“面向未来,中国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,这对松下来说,是一个非常好的商机。”
赵炳弟表示,中国不光是制造中心,同时也是消费大国和创新大国。目前松下在中国有近万名的技术和研发人员,在中国进行研发的产品非常多。
他介绍,近年来,“中国首发”已成为松下相关产业里非常明显的变化。松下在家电、“住空间”等领域的很多产品,都在中国实现了首发。同时,松下明确,把“健康智能住空间”、智能制造、新能源汽车解决方案等,作为松下在华事业的重点来进行推动。
近年来,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。赵炳弟表示,松下To C端的产品,在过去大多是线下交易,而如今中国互联网应用、数字化经营,特别是电商,发展得非常快。
他说,松下在数字化、智能化方面,做了非常多的努力。目前,松下电器在中国市场的线上交易额,每年都在增加,而且幅度非常大。
“中国未来的潜力非常大,中国的创新力对我们有正向的影响和带动。我们对中国的未来充满期待,也希望作出新的努力和贡献。”(完)
【光明论坛】
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提出,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。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、人才是第一资源、创新是第一动力,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,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。经济靠科技,科技靠人才,人才靠教育。“教育发达—科技进步—经济振兴”是一个互为支撑、循序渐进的统一过程,其基础在于教育。实现高质量发展,教育、科技、人才可谓是“最大创新资源”。坚持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统筹推进,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,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,推动区域协调发展。
一是增强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统筹推进的契合度。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。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最宝贵的资源,三者既同根同源,又同轨同向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,科技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,教育为科技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,科技也为教育发展持续赋能。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既有自身子系统,又属于共同大系统。立足于系统观念,既要从子系统看待教育、科技、人才各自的功能价值,也要从整体视角看待共同大系统的总价值,从系统最优解的理论视角界定和把握教育、科技、人才在不同场景下统筹推进的作用和规律,实现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统筹推进,从而产生全局性的战略价值,更好汇聚创新合力。从实践来看,有必要增强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条块管理的互动性。如此方能有效避免创新资源配置的交叉重复。这需要打破行政壁垒,提高统筹层级,进行通盘谋划、一体部署,因地、因时、因需统筹配置资源,让教育、科技、人才实现相互辅助、有机统一。
二是增强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协同融合发展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匹配度。一方面,强化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供给匹配度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,关键是要做到政府不越位、市场不缺位。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,决定了政府是教育资源的主要供给者。科技、人才既有公共属性,又有市场属性,需要政府供给,也需要发挥市场作用。因此,高质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,须理顺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资源的供给关系,解决好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方式。更需明确供给与需求边界、遵循效能最大化原则,促进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各尽其职、相得益彰,力争实现创新资源的最优匹配。
另一方面,强化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精准匹配度。从总量讲,我国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资源均居世界前列,但毋庸讳言,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“不够用”“用不上”“不好用”等现象,造成宝贵创新资源配置错位、低效转化。必须从增强教育、科技、人才适配性的角度,遵循创新规律和目标任务,提升资源配置的精准性,把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“行不行”的要求,体现到创新资源配置的全链条、各环节,切实推进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资源精准对接和有效配置,实现人尽其才、物尽其用。此外,还需强化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跨域匹配度。传统的以行政层级和部门管理为主的“小域”资源配置方式,很难满足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“大域”的需要。因此,须从更高层次、更大范围统筹配置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资源,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势互补、同频共振,实现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资源“跨域”最佳匹配。
三是增强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贡献度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,传统的要素驱动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,必须尽快转向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统筹推进,这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必由之路。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统筹推进,也是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抓手。当前,一流的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资源多流向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,这也是影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瓶颈之一。能否有越来越多一流的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资源顺畅地流向企业,是检验“三位一体”统筹推进成效的关键标准。对此,应当尽快建立一流创新资源加速流向企业的相关政策和体制机制,促进教育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、一体推进,推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。当前,在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,有必要将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统筹推进成效作为考核的关键性指标之一,建立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、具有区域特色和功能价值的评价考核体系,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导向和引领作用,让创新和创造活力竞相奔涌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而有力的支撑。
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资源禀赋差异,是导致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关键因素。面向未来,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,须从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统筹推进的新视角,强化三者之间的契合度、提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匹配度、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贡献度。唯此,才能使“最大创新资源”发挥最大创新效能,形成支撑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动力。(光明日报)
(作者:侯万军、辛越优、马继伟,分别系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副院长,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、研究员;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;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助理研究员) 【编辑:叶攀】